第三十五章 反其道而行之(2 / 2)

加入書籤

「報!」

盧植軍中。

探子回報:「稟將軍,張角人馬從廣平北城撤出,往巨鹿去了。」

盧植帳下各路人馬俱在,唯獨少了所有將領,聽聞消息,諸多官員名士紛紛露出笑容,表情十分輕鬆。

之前劉備已經把安平王帶了回來,現在張角入彀,隻要能將張角擊敗,冀州很快就可以平定。壓在他們頭上的大山,也會輕鬆不少。

盧植微點下頜,問道:「張角軍容如何?」

探子道:「軍容不整,黃巾賊寇皆無雨具,害怕淋雨,爭相以鍋碗瓢盆置於首。」

盧植輕笑一聲,取出一張軍令擲下去:「果然如我所料,傳我將令,命宗員在雞澤鄉設伏,待張角人馬入伏擊點,全軍出擊,務必將張角全殲。」

「唯!」

士兵接到命令,不顧一身泥濘,再次跑出營帳,準備去傳達軍令。

大雨天,不僅僅是火器和騎兵,就連普通士兵也很難作戰。

不說道路問題,單單在雨中用兵刃揮舞,所耗力氣就是平日一倍,砍個幾刀,就累得不行,根本不可能打仗。

這也是為什麼張角放心在下雨天出發撤軍的原因,因為他料定盧植不敢來追。

但張角顯然是小看了天下英雄。

盧植的才智遠超張角十倍,張角心裡在想什麼,他早已洞若觀火。

因此他偏偏不按常理出牌,決定雨天出兵,反其道而行之!

能全殲張角的機會難得,盧植一點都不想放過。

有困難,那就克服。

於是這幾日盧植一邊以偷梁換柱之計,利用廣年後方給前線運輸糧草的機會,不斷將戰兵與輔兵進行替換,以此麻痹張角。

一邊令魏郡太守張則,籌集數萬蓑襞衣。

蓑襞衣,就是蓑衣。

在春秋戰國時期,按照古語發音叫「襏襫(bo shi)」。到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,則被稱為蓑襞衣。再到隋唐時期,則簡化為蓑衣。

幾日之內籌集數萬蓑衣?

接到這個指令的張則幾近崩潰。

要知道東漢時期的蓑衣並未普及,北方民間使用者極少。

而且魏郡才剛剛平定不久,民生都需要恢復,上哪去給盧植弄數萬件蓑衣?

就算把張則殺了也拿不出來啊。

不過幸好盧植也沒有強迫他,而且這次不是一個人在戰鬥,身後有冀州各地的官員和名士相助。

各種關係網絡鋪開,冀州全境甚至包括徐州、司州、幽州周邊區域,大批大批的蓑衣迅速運往魏郡,有些離得遠,現在還在路上。

魏郡作為一個中轉站,很快接收到大批蓑衣,由張則負責運往前線。

到四月下旬的時候,從包括廣平開始已經有十天時間,盧植就已經籌集到了需要的物資,開始進行謀劃。

張角會圖讖之術,一直在拖延時機,等待雨天到來,盧植又何嘗不會?

圖讖之術和堪輿之術其實就是天文地理知識,螞蟻搬家、蜻蜓低飛、山懸霧色,這是小學自然課教的知識,卻是漢人千百年來的經驗總結,古人在這方麵的造詣遠超乎現代人的想象。

學過初中地理的就知道,我國降雨區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,南麵是亞熱帶氣候,降雨豐富,屬於多雨區域。北麵是暖溫帶氣候,降雨較少,屬於少雨區域。

雖然古代和現代的氣候可能會出現偏差,但地理結構大致沒有改變,因此大方向是不會有差異的。而到了四月份,清明季節,南方雨季到來,一個月連下十幾天也是常有的事情。

冀州位於後世的河北,屬於少雨區域,所以在清明第一場穀雨之後,張角隻能根據自己學到的知識來等待四月的第二場雨天到來。

可惜他的對手同樣研究過天文地理,早就有了應對。

下午,借著朦朧霧色,張角的大軍緩緩出城,順著官道往北,一路向廣平郡北麵的巨鹿郡行軍而去。

與此同時,數支身披蓑衣的官軍,浩浩盪盪如螞蟻般走入了荒野,利用廣年城到雞澤鄉之間的各地鄉村小道,早早地來到了雞澤鄉附近的蓬蒿海洋埋伏起來。

冀州南麵本就是華北平原區域,山嶺極少,就算有山,也不過是小山,雖然下雨泥濘,不過道路還算通暢,幾乎無法給行軍造成任何阻礙。

而且廣年城到雞澤鄉的距離總共也就50裡地,換算成公裡,則是20公裡左右。

雖然廣平到巨鹿的距離隻需要40裡,但早在今天下雨,盧植就已經下令進軍,因此當張角他們出發的時候,官軍幾乎是剛好抵達了埋伏點,按照之前部署的計劃,有序進行。

行走20公裡,還要在雨天打仗,其實對於官軍來說,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。

幸運的是,大雨早就在昨夜下過,到今天白天的時候,隻有灰蒙蒙的小雨。官軍籌集數萬蓑衣都需要時間,更何況沒有做準備的黃巾軍。

因此麵對這場伏擊戰,作為指揮官的盧植信心滿滿,認為可以全殲張角,一舉解決冀州黃巾這個後患!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

本章報錯

歷史相关阅读: 混跡海賊世界的白熊 我把低武練成了仙武 大佬的小作精她重生了 我這麼優秀的人 我真不是亮劍頭號特種兵 急品小師妹 蜀山概覽 我擅長彎道超車 扮演諸天神話 農門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