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7 八十七章 穿越者(1 / 2)

加入書籤

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?誰?誰乾的?

劉徹懵了,他什麼時候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了,他怎麼不知道?

他隻不過是「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」罷了,可沒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。

「汙蔑!**裸的汙蔑!」秦國隻用法家的教訓還歷歷在目,他會這麼傻隻用儒家??

要是真罷黜百家,朝堂上那些大臣哪裡來的!主父偃、桑弘羊、張湯、張騫、衛青、霍去病……哪個是儒家出來的?

他不過是看中儒家的識時務罷了,董仲舒提出的儒家學說可不是春秋時孔子那套,董仲舒可是在裡麵加了不少東西,用於教化民眾再好不過。

即便儒家如此識時務,他也沒有獨尊儒術啊!!這個謠言誰造的?

**

長安

已經稱病辭官的董仲舒聞言心中一哽,自天幕第一次出現到至今已有一年多,他就看清了儒家在後世並不受人待見。

但他萬萬沒想到,後世竟然如此厭惡儒家。

就差直接表明儒家誤國誤民。

董仲舒漲得臉色通紅,他哆哆嗦嗦地指著天幕,卻半天也說不出一個字。

最後,拂袖長嘆了一聲,漢朝之後的儒家到底乾了什麼事,竟然導致後世如此厭惡儒家?

天人感應是廢了,但「王道政治、天人合一、三綱五常、修身養性」哪裡不對了?

已經五十九歲,頭發花白的董仲舒怎麼想也不明白。

其他朝代被重用的儒士紛紛躺槍,眾人開始慌了,天幕已經不是第一次貶低儒家,次次如此,哪裡還有他們的活路?

自漢武帝罷黜百家,表彰六經以來,四書五經一直是天下讀書人必讀的書,科舉也會考這些。但天幕出現後,朝廷不僅增加了其他科的取士名額,還減少了明經科的取士名額。

再這樣下去,誰還會以考明經科為榮。

……

【插個題外話,近代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漢武帝「罷黜百家、獨尊儒術」其實是儒家信徒班固捏造的事實,讓漢武帝背了數千年的鍋。

說是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「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」,漢武帝覺得這個時候的儒家學說符合他的治國理念,於是就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,罷黜百家,表彰六經。

有意思的是「罷黜百家」這句話最早記錄於班固的《漢書·武帝紀贊》,而班固是東漢的史學家,與漢武帝相距了二百多年。比《漢書》更早的《史記》並沒有提到過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這句話。

而且當時董仲舒獻給漢武帝的儒家思想並不是春秋時儒家思想,而是融合部分道家、法家、陰陽學家理論的儒家學說。

董仲舒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用之後,並沒有得到重用,漢武帝也沒多尊儒,用的還是外儒內法那套,相當於給法家穿了件好看的外衣(狗頭)。

畢竟漢武帝是個比較注重實在的帝王,用儒可以,但得用會乾實事的儒,比如公孫弘。

一直到漢宣帝,漢朝用的還是以霸王道雜之的治國理念,儒家得到重用,成為朝堂上的主流,是從漢元帝開始的。隋唐之後才正式形成「獨尊儒術」的局麵。

明清時儒學徹底成了禁錮思想的工具。

到現代,我們回顧歷史,就習慣性把鍋甩給實行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的漢武帝和提出這個說法的董仲舒,認為儒學禁錮國人思想數千年、耽誤科技發展就是因為他兩。

但兩人都挺冤,漢武帝沒有實行獨尊儒術,而且儒家對漢武帝的評價並不高。

董仲舒提出的也不是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,也沒有受重用。】

公元前120年,漢武帝時期

劉徹:儒家對他評價不高?怎麼個不高法,你說清楚啊!

他都「推明孔氏,抑黜百家」了,還想讓他怎麼樣?難道想要讓他「獨尊儒術」?

做夢呢!

看來得找董仲舒這老家夥好好談一談才行。

還有漢元帝怎麼回事?怎麼可以隻用一家之言?劉徹不解,並嫌棄道:「這個漢元帝是誰的後代?去病快問問!」

霍去病無語了:「……」

好在漢武帝也隻是說說,並沒有指望霍去病真能問,他在思考「元」字作為諡號是怎麼意思,是美諡還是惡諡。

想了又想,終於確定是行義悅民的意思,和他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諡號。

也算美諡,但他看不上這種諡號。

劉徹鬆了一口氣,還好!是美諡,也就是說明大漢沒有混在這小子手上。

【我覺得古代科技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是多方麵造成的,不單單是因為「獨尊儒術」而已。

現代科學發展的關鍵在科學家職業化,現在提起科學家,除了崇拜就是崇拜,科學家就是天才的代表,發明專利和冠名權更是讓他們名揚天下,是一種很崇高的職業。

讀書那會寫作文,誰沒寫過夢想做一名科學家?但長大後才發現,科學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,智商不夠根本做不了。

不像在古代,科學家發明東西隻能換來一句文人士大夫「此人好奇技淫巧」的評價。能發明東西的都是腦子靈活有才華的人,受到這種侮辱誰還願意繼續研究?

要我說,那些批評別人好奇技淫巧的人就應該到現代來,然後過原始人的生活,因為現代的一切在古代都是奇技淫巧呢。

現代用的高科技哪一樣不是花費了無數精力物力財力才發明出來的?一開始普通人也用不起,後來隨著技術進步,不也家家戶戶都用得起了?

技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進步,但如果一開始技術就被定義為奇技淫巧而棄之不用,那還發展什麼?洗洗睡吧。

一個職業的產生,是受市場、資本、產業構成等製約。明清海外貿易發達,卻被套牢在低端生產層麵,無法從勞動力密集型生產轉化為資本密集型,自然也就很難出現職業科學家。

這才是古代科技發展不起來的原因。

總之想在古代發展科技,首先要解放思想、解放科技生產力,才能提高生產力,從而解放勞動力。】

各個時空的百姓還處在後世花樣百出的便利生活中,他們震撼,他們羨慕。

無數人發出「要是生活在後世就好了」的心聲。

「下輩子投胎能投去後世嗎?」

「不能吧,相距太遠了,將近兩千年!投胎隻能繼續投大漢吧?」

「可是大漢後麵是三國,三國兵荒馬亂,人飢相食,比現在還不如呢。三國後麵是魏晉南北朝,還有五胡亂華,平民百姓哪裡活得下去。」

「如果我們也能用上那些東西就好了,不求全有,隻求那個不用生火就能自動煮飯的電煲飯。」要是不用生火就能做飯能省下好多柴火。

至於冰箱空調什麼的,他們連冰都用不起,哪裡用得起那些。

有心思靈活手巧的人已經開始想到了能不能自己做出來,需要人力物力財力,他們是沒有,但是地主貴族們有。

以往天幕上出現什麼,那些有錢的大老爺都會找人試試能不能做出來,哦對,他們手上還有天幕賣的書呢,據說還是抄的原本。

大秦

秦始皇挑了挑眉,「科學家?科技是第一生產力?」

老實說看到後世的繁華人口和強大的軍事力量,秦始皇很羨慕,繼滅六國,一統天下之後他頭一次有這麼強烈的**。

自秦一統天下他就一直在為坐穩天下而努力,弱民、疲民、愚民等馭民之術雖能鎮六國餘民一時,卻鎮不了一世,所以在他時候,大秦亡國得這麼快。

天幕出現後,他意識到了商君馭民之術的弊端,也下令修改了律法。可隨著天幕出現次數的增多,他對後世那個強國就越發向往。

他也要讓大秦變強。

至少要讓後世以秦人自居!

不就是科技嗎,大秦也可以的!

公元前120年,漢武帝時期

劉徹心裡默念解放思想,獨尊儒術禁錮了思想,所以要解放?

可思想解放並不利於治理國家,他不想朝堂上再辯來辯去。

科技,想發展;思想,想統一。

劉徹:糾結啊。

**

各個時空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都在討論後世的科技,唯有文人士大夫臉色十分精彩,活像被人痛扇了幾巴掌。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

本章報錯

科幻相关阅读: 天選之歌 太醫頭子有點難 和死對頭一起穿回幼崽時期 異腦宿主 留個種子灑下一片光 星源戰役 關於我不曾擁有的昨天 無盡塹壕戰線 未來往事 重生之農門小醫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