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 六十七章 這也能嗑(1 / 2)

加入書籤

被說成閒得發慌的大臣們:「……」他們不是,他們沒有,他們隻是為了維護儒家正統。

儒家講究秩序正統,不講規矩秩序,天下必生亂。君為臣綱、父為子綱、夫為妻綱,各司其職、各盡其本,不可僭越、不可亂位。

後宮本就不應該乾政,牝雞司晨要不得。

他們遵循聖人之言,有何錯之?

想到天幕出現後帶來的變化,眾人無奈一嘆。

儒家乃治國之本,後世難道將之摒棄了不成?

那後世用的又是哪家學說?

武周時期

上官婉兒目露擔憂之色,「陛下。」

武則天抬手製止了她的話,「無事,朕也想聽一聽後世對朕的評價。」

華夏之凰聽起來還挺振奮人心的。

「至高至明日月,至親至疏夫妻,」聽到後麵,武則天忍不住笑了出來,「說得確實不錯,我與他可不就是如此嗎?」

一晃他竟走了這麼多年,若是他知曉今日這一切,會如何做呢?武則天眼底的笑意更深了。

唐太宗時期

李世民心情復雜,仰天長嘆了一聲,他能理解雉奴,皇位麵前無父子,防著兒子可以理解,但是扶持女人……

唉,怕是雉奴也沒想到這個女人真能篡了李唐的江山吧?

漢武帝時期

劉徹對天幕說的真愛嗤之以鼻,與其說愛,不如說互相利用來得實在些。

真搞不明白後世為何執著於這些情情愛愛。

帝王何來真心?

再說了,為什麼要為一個女人放棄三宮六院?多不值得!

【錦瑟特別不理解,人家夫妻間的事,這些大臣為什麼老是想不開去插一手呢?不知道情侶吵架最忌諱勸分嗎?

勸不好兩頭得罪。

就跟上官儀攛掇李治廢後一樣,結果廢後不成,把自己的命賠進去了。

明明有上官儀的前車之鑒,這些大臣還是樂此不疲的表達自己對武後的不滿,可能是嫌自己活得太長吧。

麟德元年(664年),宦官王伏勝向李治揭發武後和道士郭行真搞厭勝之術。厭勝在古代是一種很嚴重的罪名,歷史上有不少皇後被廢掉的罪名之一就是在後宮搞厭勝之術。

比如李治的王皇後,就曾經因為和母親柳氏一起搞厭勝之術,被李治嚴厲製裁,從此禁製柳氏出入宮廷;唐玄宗的皇後王氏也是因為搞厭勝之術被廢為庶人。

不管這兩位皇後是不是真的搞了厭勝之術,反正她們都因為厭勝之術受到了處罰,可見古代皇帝對厭勝之術深惡痛絕,零容忍。

李治聽到宦官王伏勝的小報告,大怒,找來上官儀。

上官儀就攛掇李治廢後,說:「皇後專恣,海內所不與,請廢之[1]。」

李治同意了,讓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。

李治身邊的宮人見狀,連忙去找武後打小報告。

武後趕來找李治評理,李治瞬間反水,非但不廢後了,還百般安慰武後,順便還把上官儀賣了。

《新唐書》中說帝乃悔,又恐後怨恚,乃曰:「上官儀教我。」後由是深惡儀。

《資治通鑒》裡說,詔草猶在上所,上羞縮不忍,復待之如初;猶恐後怨怒,因紿之曰:「我初無此心,皆上官儀教我。」

無論是《新唐書》還是《資治通鑒》都異口同聲表示,李治害怕老婆心裡埋怨他,於是出賣了上官儀。

那麼問題來了,李治為什麼那麼怕老婆?這時候的武則天有什麼可害怕的?

要知道這個時候武則天已經四十了,早已不年輕;雖然已經參與朝政,但是前朝的文臣武將沒有一個是她的心腹,相反還都是不滿她參與朝政,看她不順眼的官員。

娘家的幾個哥哥被她自己搞死了,侄子還在流放呢,外戚助力等於零。

四個兒子,長子李弘是上官儀的學生,深受儒家思想熏陶,不滿母親乾預朝政已久,其他三個兒子,兩個沒實權,一個才兩歲,根本就指望不上。

綜上,麟德元年的武則天最大的依靠,或者說權力的來源都是來自她的丈夫李治。

這樣的武後有什麼可怕的?李治一個實權皇帝為什麼會怕她?還不是因為愛嗎?史官們承認他愛她,有這麼難嗎?】

武周時期

身為上官儀孫女的上官婉兒白了臉,提起陛下果然還是繞不開祖父擬招廢後這個結嗎?

武則天皺緊眉頭,「胡說八道,《新唐書》《資治通鑒》都是誰寫的?」

怪不得陛下在後世人心中形象如此不佳,原來是史書造的謠。

唐太宗時期

李世民剛好走到兩儀殿,聽到這腳步不由一頓。

李世民:「……」

說得他都快要相信雉奴是個癡情種子了。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

本章報錯

科幻相关阅读: 天選之歌 太醫頭子有點難 和死對頭一起穿回幼崽時期 異腦宿主 留個種子灑下一片光 星源戰役 關於我不曾擁有的昨天 無盡塹壕戰線 未來往事 重生之農門小醫仙